时政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政要闻 > 正文

党委书记李明舜首开我校“课程思政”示范课

发布部门:马院 发布时间:2019-09-10

“每一门课程都负有思政的使命和责任”这是学校党委对全校教师提出的要求。为了做到率先垂范,9月6日下午,我校党委书记李明舜为法学院六十余名同学开讲《法律职业伦理与法律方法》课程第一课,以“法律职业伦理与法律方法概要”为内容,示范了如何在课程中贯穿思想政治工作,如何把立德树人贯穿在课程的始终。法学院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部分老师参与旁听。

微信图片_20190910102118_副本.jpg

在九十分钟的讲授中,李明舜从“法律职业伦理和法律方法对法律职业人孰重孰轻”这一问题出发,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主旨,从法律职业伦理的功能、作用、意义、如何理解法律职业伦理、法律职业为什么需要伦理、职业伦理与职业道德、法律职业伦理与个人道德的冲突、法律职业伦理与法治思维六个方面徐徐展开,在潜移默化中将法律人的职业素养、法律的伦理要求以及国家的法治理念巧妙地传递给学生。

微信图片_20190910102123_副本.jpg

各位参与旁听的老师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法学院刘春玲副教授认为该堂课在内容上从法律、职业、伦理的概念分析入手,明确了法律职业伦理的内涵以及法律职业伦理对法律职业人的重要性;在形式上生动形象,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注意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感觉意犹未尽,使学生们对法律职业伦理这门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渴望进一步了解这门课的好奇心,本堂课也为该门课后续的教学做了极好的铺垫和引领。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主任王欢副教授认为该堂课激发了她两点深层思考。一是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应是同向同行,有共同使命和责任,即都要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即使专业性极强的课程,其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也是非常丰厚的。专业课在充分挖掘和发挥其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同时,思政课也须以专业为依托寻找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两者的结合将为思想政治教育开阔更广的天地。二是要想让学生信,教师必须有非常深厚的理论功底,才能让学生信而学,从而愈学愈信。李书记在给学生讲授法律职业道德时,论证和逻辑都是极其严密的,同时还以问题为导向,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实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作为一名思政课老师,仍需要更加努力,才能把位置放高,把眼光放远,把问题讲透,才能把八个统一贯彻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党支部书记苗卫东老师谈到:该堂课全面贯穿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课堂首先从立德树人切入话题,奠定了课堂教学总基调。课堂从伦理、道德、职业、职业伦理、法律职业伦理道德着手,环环相扣,阐述了一名优秀法律人应具有的职业伦理素养。本堂课既是一堂法律专业课,又是一堂思想道德教育课,是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功尝试。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青年教师任琳、雷娜也纷纷表示:李书记授课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始终围绕法律、职业、伦理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启发学生进行深思,将立德树人贯穿整堂课中,通过问题讲清楚了法律职业伦理的逻辑理路,凸显了课程思政的鲜明导向。尤其是在专业课中融入德育的培养,即树人与育人相结合,相对于思政课程而言,更具有隐蔽性。更重要的是李书记抓住课程思政的核心,即法与德的关系,将思政课程中所凸显的立德树人完美融入对法律职业伦理的探讨中,让学生深刻的理解道德不仅是职业素养,更是一种个人修养。

“课程思政”既创新了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的实践,也响应了社会高质量高水平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既是对“思政课程”这一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有益补充,更是一种全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而我校高水平的“课程思政”建设尚需要调动全员教师队伍体系,实现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的协同合作,才能有效建构具有中华女子学院特色的“课程思政”育人的长效机制。